这些纺织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http://www.texnet.com.cn/ 2024-03-05 09:57:22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全国妇联3月3日在北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

  大会表彰了1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30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200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这些优秀个人和集体中也不乏不让须眉的纺织人的身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覃小红、江苏省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芳、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艺术设计总监林霞、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所长吴婉菁、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织造车工赵培培、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王花等纺织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国家茧丝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等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全国三八红旗手

  刘芳

  江苏省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碳纤维作为继金属之后的第三代高性能材料,是新型战略领域重要的材料支撑。加快实现碳纤维的国产化替代是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生产出合格的碳纤维!”为此,刘芳带头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强化公司专业技术力量储备。2019年,刘芳带领团队在干喷湿纺高性能T700级、T800级碳纤维的基础上研发了更高性能的T1000,生产技术在国内率先建成了百吨级生产线,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和产业空白。为解决航空航天对更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刘芳带领公司员工开展T1100级碳纤维技术攻关,为航空航天下一代复合材料储备技术。她还带领公司坚持“规模化”战略定位,在青海省西宁市建设年产2.5万吨的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加快了碳纤维国产化的替代进程。在刘芳的带领下,中复神鹰扭转了长达近十年的亏损,成为国内首家碳纤维市场化盈利的企业。她导入实施的卓越绩效管理,因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21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为地方企业发展树立了标杆示范作用。2022年4月在刘芳团队的积极推动下中复神鹰公司凭借“硬核科技”,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碳纤维企业。目前,中复神鹰公司的产品满足了压力容器、碳碳复材、风电等领域对国产碳纤维的高端需求。“国产高性能碳纤维规模化投放市场扭转了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当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刘芳的信心更足了。

  覃小红

  东华大学教授、纺织学院院长

  覃小红长期从事多维度微纳米纤维集合体介质诱导成型理论与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突破了高品质微纳米纤维宏量制备核心技术,创建了高品质静电纺非织造材料从纺丝、铺网到成型的产业化技术体系。“放大5000倍,你就能发现这上面的奥秘!”覃小红手里拿着一块看似普通却又非比寻常的布介绍说。这块布是用仅有头发丝直径千分之一粗细的微纳米纤维制成的。微纳米纤维作为防疫防护、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国际上每小时的产量仅有0.5克。如何实现微纳米纤维高品质产业化,是覃小红20年来埋头深耕的研究方向。由于小和轻,微纳米纤维在空气中飘动不可控,从纺丝、铺网到成型,从一根丝到一束丝,为了让微纳米纤维乖乖“听话”,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巨大挑战。“搞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20年时间里,覃小红虽然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遇到不少艰难险阻,但她依旧初心不改,立志要做“不一样的纺织”。20年磨一剑,覃小红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独创出高曲率静电纺制备技术体系,使材料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该成果已实现推广应用,目前建成微纳米非织造材料生产线10条,开创了纺织材料微纳米化的新格局,引领我国非织造产业高品质化革新。在疫情最紧急的关头,当看到由我们科研攻关的新材料为防疫贡献一份力量时,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覃小红说。覃小红团队利用微纳米非织造滤材和独创的高曲率静电纺丝技术研制的防护口罩和防护服,不仅可以实现重复使用,纳米级微孔结构形成的一道道致密“防护墙”还能将病毒牢牢“吸附”,哪怕是经过酒精消毒和水洗,也不会影响防护和透气的效果。“现代纺织迸发无限的创新活力,未来大有可为!”覃小红在科研创新和教书育人过程中,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

  赵培培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织造车工

  赵培培,一个来自山东高青县农村的女孩,18岁时走进魏桥创业集团,开始了她的纺织工人生涯。20多年间,她凭借坚韧和勤奋,从学徒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再到全国织布技能大赛的冠军,最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和“齐鲁巾帼工匠”等称号。

  赵培培的故事是无数普通工人的缩影,她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工人的勤劳和敬业。从学徒期开始,她就展现出了好学上进的精神,每天都提前到岗,虚心请教,边干边学。这种精神让她在短短一个月后就提前出徒顶岗,迅速成长为车间操作技术骨干。她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责任心强,做事踏实。每当有新品种上车或制织难度大的品种,领导总是放心地交给她。赵培培总是能够迅速适应台位环境,熟悉掌握每一台车的特性,确保产品质量。她的出色表现多次获得了园区的表彰,如“万码无次布”和“优秀值车工”等称号。在2020年的“兰溪-金梭杯”全国织布工技能大赛中,赵培培代表公司参赛,并一举夺冠。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技能的肯定,更是对她多年来坚守和努力的认可。面对荣誉和成绩,赵培培没有骄傲自满。她将自己的操作技术经验和工作心得与同事们分享,并手把手地传授给他们。在她的帮助下,许多同事都成长为技术好、能力强的优秀员工。

  “我从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24年了,24年里,我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我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别人能干的,我也一定能干,并且要干好,工作中我一直坚持着用心、细心、耐心的原则,每一项工作我都会用心去做,认真思考,去探索更好的方法技巧,我会细心关注每一个细节,不让任何错误和疏漏发生,会耐心地处理每一个问题,不放弃任何一个难题,为公司数智化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国三八红旗手、齐鲁巾帼工匠、宏骏公司织造车间操作管理员赵培培说到。

  吴婉菁

  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所长

  吴婉菁是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刺绣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夏布绣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吴婉菁毕业于广州美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师从夏布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夏布艺术刺绣创始人张小红,系统性学习传承夏布绣艺术。方寸之间、千针万线、经年累月,绣艺的繁苦“吓”走过许多年轻人,但吴婉菁却凭着一股韧劲,十年如一日,练就指尖“针”功夫,坚守心中“传承梦”。在继承传统技艺精髓基础上,吴婉菁还经常到艺术院校、资深大师处学习请教,并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创作出《故乡》《井冈雄峰》等一批夏布绣艺术精品。作为目前唯一的80后夏布绣非遗传承人,她利用年轻一代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盘活非遗行业的造血能力,开发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箱包、家具、家居用品等500多种夏布绣文创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等30多项奖项,并带动一批有情怀、有梦想、有担当的青年人才加入夏布绣的传承队伍,使老技艺焕发了更多的现代生命力。2021年12月,她携《绣艺不息——国家级非遗夏布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项目》,荣获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成长型企业组冠军。她的作品走进外交部蓝厅,入选进博会国礼设计;她坚持非遗进校园、社区、乡村,免费培训上万人次,带动和帮扶妇女就业创业1000多人;她坚持非遗文化走出去,用夏布绣的语言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的魅力和风采,其创作的《马克思肖像》赠送德国特里尔城市博物馆并被永久收藏。

  “希望未来能不断创新工艺、提升技术、聚集产业、汇聚人才,形成夏布绣特色文化产业链。”吴婉菁倾注所有力量赋能夏布绣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份执着和努力,当好一名“守艺人”将是她最幸福的选择。

  林霞

  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艺术设计总监

  林霞,现任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设计总监、台绣刺绣研究所所长、台绣刺绣博物馆馆长等。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万人计划’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浙江工匠”等荣誉。林霞出生在台绣的起源地——台州椒江,从小在外婆的花绷前长大,16岁时凭着从小学习绘画的功底,考进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绣衣厂(台州绣衣厂)从事绣衣设计工作。从此,便与台绣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6岁从业起,“台绣”便成了林霞人生重要的意义,始终在保护、传承、创新、弘扬台绣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在台绣渐行渐远之时,林霞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让宝贵的台绣文化得以延续并重生。1999年台州绣衣厂实行倒闭拍卖处理,当时捉襟见肘的林霞,顶着多方的反对和压力,把父母唯一一套房产抵押,筹钱买下台州绣衣厂的技术、档案等资产。随后,又先后创办“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成立“台绣”文化品牌、兴建“台绣刺绣博物馆”、重振“台绣刺绣研究所”、承办“中国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年会”、兴建“台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打造“台绣生活艺术馆”、打造“台绣当代艺术馆”、打造椒江葭沚老街“台绣艺术大院”,每年开展公益培训、讲授活动20余场,每年参加国内外重大展演展示、文化推广活动30余场……一路艰辛、一路坚守、一路向前。从业40多年以来,林霞为台绣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共出版书籍3部,在国家及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获专利34项。创作了《原·衍生》《降生》《万物灵》《紫椹》《源》《云锦杜鹃》《涌》等一批精品佳作,作品获国际/国家级金奖/大奖60余项,多项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在传承实践中,林霞有意识地脱离固有的知识经验和形式框架的局限,在保留传统工艺及技艺内涵的同时,在题材内容、工艺技法、形式功能等多个方面,展开一系列探索与应用。她在台绣传统抽、拉、雕技艺的基础上,突破了刺绣原本二维画面的属性,以更加立体灵动的工艺和光影空间的构造,实现了更为立体、丰富、浮凸的肌理效果,创造出属于台绣自己的语言以及独具当代性的艺术风格。

  李王花

  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王花出生在海南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虽感叹命运不公,但李王花却从未放弃求学之路。“读书时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内心非常感谢他们,想着只有努力奋斗,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回馈社会。”李王花说道,出社会后,她更是不向命运屈服,刻苦学习纺织缝纫本领,自主创业。2016年,李王花从广东回海南创业,帮助残疾人就业,创办了服饰公司,先后带动和培训了数百名残疾人掌握服装加工生产技能。目前,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吸纳了五十多名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在海口务工,并免费为员工提供食宿,给了他们一片遮风挡雨的安全而温馨的家庭。“我们以前进厂的时候要面试,首先看你这个人是不是健全的,但是李王花的厂子招的都是人家不要的人,她还专门去照顾这些残疾人。”版师袁金秋是这家厂子的老员工,他亲眼见证,前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李王花的工厂订单急剧减少,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或辞退任何残疾工人。当员工们都因为订单减少感到不安时,她也没有打过退堂鼓,反而她坚持为疫情捐赠钱款和衣物,坚持定时给员工发工资,在困境中艰难前行。许多客户看到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残疾人能行吗?”当合作伙伴质疑他们身体残缺,无法做出质量高的产品时,李王花不会反驳,只会用行动去证明残疾人也能够做的很好。她不怕吃苦,不怕劳累,性格坚韧敦厚,就像生命力顽强的蒲公英一样,落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这种可贵的品质不仅让她摘下了别人对残疾人的有色眼镜,更让她积累了非同寻常的信任和支持。随着订单越来越多后,她还在临高办了一个分厂,帮扶那里的残疾人士,不少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在她这里真真切切通过努力劳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精神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防疫形势的好转,两个工厂一年的创产值已超一千万元,李王花说,生意越来越好,也让她有了更大的能量和底气帮助更多和她一样的人。如今,李王花意识到,她的善举正在影响越来越多身边的残疾人士,也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开始尝试化淡妆、练习普通话,从以前面对镜头的害羞磕巴到现在出口成章,她的成长,显而易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李王花尤其喜欢这句平实的话,在她的经营下,她的事业终于获得了市场认可,工作越干越红火,生活也越来越好。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国家茧丝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

  山东一直是我国茧丝绸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山东省纤监中心以国家茧丝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为依托,积极参与全国桑蚕干茧生丝的公证检验,坚持工作质量、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不断提高茧丝公检质量。

  山东省纤监测中心的青年技术骨干,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面对抽样仓库的闷热、解舒车间的湿热,国家茧丝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青年骨干始终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奋战在公检一线,同时,严格操作规程,缩短抽样周转期限,注重异常数据审核,加快检验流转,及时出具检验报告,高标准完成年度春蚕干茧各项检验任务,高质量服务茧丝企业,为家蚕新品种质量统计、贸易公平结价、生产工艺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

  一直以来,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充分发挥非遗资源和非遗基地优势,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大力开发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非遗亮点产品,使非遗产品产业化、项目化。创业园目前拥有觉囊梵音等三项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八项省级非遗传承项目,目前已培养出100余名国家、省、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拥有上千人从事非遗传习工作。近年来,壤塘县提出“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的战略,立足非遗优势建立46个传习所,着力实现从“作品”到“商品”到“艺术品”再到“收藏品”的提升,并在浙江、绵阳的“造血式”帮扶下,非遗精品“借船出海”,亮相上海、宁波、无锡、杭州等地,壤塘文化传承魅力大放异彩。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相关报道

© 纺织网 China TexTile 版权所有 1998-